行业新闻
6688体育app见证!峰峰国宝“身首合璧”!
6688体育前不久,一场点赞量130余万的直播,让各地网友再度聚焦响堂山石窟,特别是数字化复原技术的应用,更是让流失百年的国宝“身首合璧”,令人叹为观止。
漂泊百年6688体育app,一朝魂归故里。历时三个月,响堂山石窟六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造像和造像残件,借助先进的3D打印技术被1:1复原,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回归。
千余年之前,响堂山石窟造像以高雅柔和、雄健优美的风格,创造出独特的“北齐造像模式”。但由于历史原因,响堂山石窟历经多次惨烈的劫掠,佛首四散,珍宝蒙尘。
多年来,各级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于响堂山石窟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为了找寻流散海外的文物仍在四处奔走。从本世纪初在美国、欧洲等多地博物馆内被发现到如今成功“回家”,这些文物,几十载来归途漫漫……
“最遗憾的就是破坏太严重了,因为线条和纹饰雕刻太精美,民国时期就被很多文物贩子给盯上了,如今有100多尊流散在世界各地。”望着眼前满是残缺佛雕的石窟,赵立春言语里满是惋惜。
作为响堂山石窟研究院院长,30多年来,赵立春几乎见证了响堂山石窟的保护和发展。
1985年,18岁的他来到邯郸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工作。那时的响堂山石窟满目疮痍,一片破败,几近埋没在山野。刚走出校门的小伙子,守着黑洞洞的石窟,有些难捱。“刚到文保所上班时,对石窟几乎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大的价值。”回忆起最初的日子,赵立春调侃自己原来守着千年瑰宝却不自知。
改变发生在1988年,那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世长带领北大考古系学生到响堂山进行石窟寺考古实习。“看着他们天天在石窟里测量、拍照,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慢慢意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于是,赵立春天天跟在这群人身后,也学着测量记录。凭借着超高的悟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赵立春打动了马世长。同年,经过引荐,他参加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教授主持的全国首届石窟考古研修班。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但学的却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本科四年加硕士研究生三年的课程。年龄最小、基础最差的赵立春只得一头扎进书堆里。
“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东魏晚期北齐初期,隋、唐、宋等各代均有增凿。它是我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石窟寺遗存,因在山洞击掌甩袖总能听到洪亮回声,故名‘响堂’。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现存石窟30余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和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起入选。”赵立春说。
“响堂山石窟代表了北齐的皇家意志,将佛教石窟艺术与帝王形象及陵寝相结合,是北齐最大的皇家石窟寺,在佛教雕塑中国化、汉化过程中,上承北魏之风,下启隋唐之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赵立春逐渐意识到原来响堂山石窟是一个宝藏。临结束时,宿白教授和马世长老师把他叫到跟前嘱咐道,“回去之后,花40年时间,把研究响堂山石窟这一件事干好,你这一生就没虚度。”赵立春谨记这句话,开启苦心孤诣的研究学习。
只是,当着手对响堂山石窟开展文化研究时,他才发现困难重重。“之前当地并没有开展过专业的研究,基本没有资料可查6688体育app。”因此,赵立春干脆住在会议室,白天上山进行测绘、收集整理数据,晚上阅读从各处搜集来与之相关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赵立春写出第一篇论文。2000年,工资每月400多元的他借了两万元出版第一本书,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30多年如一日,赵立春等带领研究院人员完成了对响堂山石窟的全面断代、编号,还对造像风格、刻经书法等内容作出了重要论述。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艺术遗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赵立春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着眼于流失海外的文物。
“造像跨越千年,也历经劫难,特别是民国时期毁灭性的盗凿,使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流失海外。”赵立春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石窟造像流散于日本、美国、欧洲的多家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如何与持有人沟通合作,再携带设备逐一扫描、比对,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复杂而繁琐的艰巨工程。
而为再现前人留下的艺术宝库,从2010年开始,峰峰矿区委托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海外文物的数据收集和扫描工作。“很多当地的华人学者为了这项任务,奔波各地,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好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摸排到约有100多件文物遗失海外,关于他们具体数据和资料也在逐步完善中。”赵立春介绍,十年来,数据收集的过程极其艰难,但正是该时期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让如今海外文物“魂归故里”变成了可能。
2017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响堂山石窟研究院联合太原理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开启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复原工作,对石窟本体和流失海外的文物,全面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并进行虚拟复原和数字化展示。
然而,文物“回家”的路并不容易。响堂山石窟的空间结构非常复杂,造像经常受到遮挡。因此扫描往往只能涵盖部分表面,难以获取完整的数据。为解决这一难题,太原理工大学师生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点云处理,通过多个站点的扫描,获取石窟表面的完整点云、三角网面,再加上复杂的后期处理,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而这些数字化的石窟模型,不仅为响堂山石窟的考古报告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为那些流落异乡的文物虚拟复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如今,走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展厅内,一尊高大的3D打印石刻造像神态逼真,引人注目。“我们前期扫描获取文物的数据,再借助虚拟数字化建模技术,通过3D打印1:1还原出造像的真实状态。”赵立春介绍说,眼前这么逼真的佛像,要想实现其实并不容易。
按照3D打印的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笔触比较柔和,而要想真正还原石刻的原貌,他们需要在3D打印的基础上再度进行二次创作,依照古法用矿物颜料、现代画材为其进行色彩还原。就这样,历时3个月时间,经过多次推敲和反复修改,六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造像和造像残件成功完成打印,在国内首次与观众见面。
戴上VR眼镜,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就瞬间出现在眼前。随着脚步挪动,可以走近任意造像细细观赏。如今,位于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的VR体验区,不少游客排队等待与造型精美的造像“面对面”,体验穿越千年的神奇。
“真没想到和响堂山石窟还能以这样的方式相见!”出生在鼓山脚下的李慧茹对于响堂山石窟本不陌生,但置身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复原展厅,一个清晰可辨的石窟呈现在她眼前时,还是感到有些意外。面对游客的啧啧赞叹声,赵立春感慨万千。“作为千年瑰宝,石窟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多数石刻风化严重、洞窟整体稳定性极差,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石窟劣化速度更是明显加快。”痛心疾首之后,赵立春也清楚地明白,承载千年记忆的石窟一旦被毁,就再也无法重现往日光辉。
2021年,赵立春的想法得到了峰峰矿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应运而生,成功开启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化的新时代。
“我们现在完成了石窟本体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之后仍会继续深入推行数字化,为各个窟体建立电子档案。”赵立春介绍,数字化档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文物保护”概念,为石窟提供从“诊”到“治”的规范化科学化服务,直观了解文物当时的存在情况,为后续的文物精确修复、石窟环境动态监控提供数字化支撑。
多年来,面对历经千年沧桑的响堂山石窟,赵立春和同事们一面是研究保护,一面是宣传推广。“我们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把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普通老百姓了解响堂山石窟。”赵立春说,下一步,他们将借助数字化档案,完成更多的文物复原工作,并建立“云上响堂”平台,让游客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游览。
谈及未来,赵立春表示,自己会一直在响堂山石窟守望6688体育app。同时他也期待,“国宝回家”故事,再次在邯郸这片土地上被续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