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安岳石刻“飛出”綠野入萬家6688体育app

2024-06-05 14:48:3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6688体育app9月13日,安岳縣文化館的安岳石刻保護傳承基地裡,精美的石刻藝術隨處可見。在這個從安岳文廟一直延伸至紫竹公園、圓覺洞景區的基地一路前行,可以看見“櫺星門”“明進士坊”等清代石牌坊,也可以邂逅圓覺洞景區大量的唐宋石刻造像。當現代石刻景觀和古老的石刻藝術交相輝映,人們在感嘆安岳石刻“古多精美”的同時,也感受到安岳石刻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日前,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名單公布,安岳縣文化館入圍其中。這些年來,安岳縣文化館不遺余力,推動國家級非遺項目——安岳石刻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走出一條具有“個性化”的特色之路。他們一邊為老手藝人搭建平台,一邊吸引年輕人“入局”傳承保護,同時聯合各方藝術家跨界,讓難以移動的摩崖石刻藝術“飛出”安岳山野,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足踏蓮蕊,手持淨瓶,面目慈祥的觀音,容光照人。這些“生長”於安岳的摩崖造像,居高而立,俊美庄重,讓人感嘆千百年前手工藝人精湛的技藝……望著圓覺洞景區的石刻雕像,安岳縣文化館館長陳容子感慨萬千:“和初見它們時一樣美,這樣的文明記憶可不能在我們手中消失。”

  安岳石刻,是安岳縣境內全部摩崖造像及圓雕、塔雕、壁雕之總稱。其始刻於公元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2年),鼎盛於公元8世紀初至12世紀初的400年間,至今已約1500年。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安岳石刻造像上承雲岡,下啟大足6688体育app,堪稱晚期石窟的佼佼者。題材以佛教為主,兼有道教、儒教。全部造像無一雷同,所有石刻近似寫實亦有點夸張,且構思奇妙,堪稱絕作。它們以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內容、精湛的技術,馳名中外。

  指著眼前的石刻,陳容子介紹,安岳石刻的保護經歷了粗放型、重視型和精細型三個階段。1981年前,安岳縣文化館做了大量的石刻申報、保護工作,並保存了部分安岳石刻的文獻資料。1981年后,安岳縣文管所成立,其首要工作就是進行石刻普查,梳理縣域內的石刻究竟有多少。而兩年前,為了保護這些遺存,安岳縣文化館專門設置了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傳習場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如今,在文化館和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安岳石刻傳統工藝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安岳縣面積約2700平方公裡,不少石刻雕像又隱藏於山野。為了找出這些潛藏在綠野的“仙蹤”,從1981年開始,縣文管所和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翻山越嶺,靠著一雙腳細致踏訪,那些被村民當成牆壁搭建房屋的石刻,或隱藏於密林的石刻,就這樣陸陸續續被發現,其中還包括后來名震全國的安岳臥佛。陳容子回憶,這座臥佛位於當時安岳縣八廟公社九大隊的臥佛溝,“工作人員根據《安岳縣志》的記載,在老鄉的指引下,攀上陡峭的山崖峭壁,撥開茂密的灌木雜草,才讓這尊形體巨大的石刻造像重見天日。”

  大約花了3年時間,安岳縣石刻文物完成第一次普查,建立了“身份信息”。截至2000年,安岳普查石刻造像有218處、超過10萬尊,探明不可移動文物900多處。

  1992年,安岳縣人民政府投資30萬元組建安岳縣石刻藝術總公司,吸引人才加入保護傳承。從2005年起,安岳縣財政設立“民保”工程專項資金,每年投資2萬元用於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近幾年來,爭取各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約168萬元,為安岳石刻的保護傳承、宣傳傳播提供了資金保障。”陳容子說。

  2018年12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並正式頒布,安岳石刻保護步入法制化軌道。

  安岳石刻文化的活態傳承6688体育app,離不開傳承人。在開展石刻普查工作同時,安岳縣文化館一直有意識地關注、收集、整理安岳石刻手藝人信息。“我們收集了3000多位石刻手工藝人信息,並整理在冊,石永恩就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人才。”陳容子說。2018年5月,石永恩成為安岳石刻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從16歲開始進入‘打石門’到現在74歲,我還一直在學習的路上。”石永恩說,年輕時在跟隨父輩打石頭的過程中,他漸漸對安岳各地寺廟中的佛像有了興趣。

  安岳石刻“古、多、精、美”,具有鮮明的本土化、大眾化、生活化特點。“要做好安岳石刻可不是件容易事,沒有三五年入不到門。”石永恩介紹,安岳石刻選用優質硬石,有近10道獨特的處理工藝。先構思、繪圖,再素描草稿,接著按比例放樣﹔用錘子與鑽子打粗形,再定形,最后細工磨光,細膩之處可與緞子相媲美。“這樣出來的作品造型准確,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既有現代石刻的風格,又具有傳統石刻的神韻。”

  而人物動態雕刻,是一大難點。“這就需要做好人物的動作定點,比如人物手要抬舉,這個動作要定在哪裡,就顯得很關鍵。還有衣袂要呈現出飛揚的姿態,和線條雕刻的深淺也有關系。衣服厚,線條就要刻得深、粗﹔衣服薄,線條就要刻得淺,才能展現出輕盈之態。越是細節之處,才越凸顯功夫。”石永恩說,要保存好這門技藝,守住初心比盲目創新來得重要。

  為了留住這樣的老手藝人,縣文化館積極為他們搭建學習、展示平台。從上世紀90年始,縣文化館就開設了一些石刻技藝培訓班、研討會、沙龍。2009年后,積極組織石刻手藝人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資陽市“蜀人原鄉”文化藝術周、“安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並展出《紫竹觀音》等現代石雕工藝作品。

  與此同時,縣文化館開始嘗試吸引年輕人入局安岳石刻保護。起初,石永恩隻將技術傳授給兒子和孫子。縣文化館找到石永恩,希望打破這種家庭式傳承,鼓勵招收外來學徒,共同合作培養人才。“不過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要耐住寂寞很難。”陳容子說。后來,他們又嘗試在安岳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石刻專業,邀請包括中國傳統雕塑研究院專家委員唐立新等來授課。然而,無一人報名,學校不得不取消這一專業。

  轉機出現在2020年。2020年7月2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成立,隨后與安岳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成渝藝術走廊合作協議》,在藝術教育、藝術事業、文化產業等多個領域廣泛合作。“聯盟成立不久,四川美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師生紛紛來到我們這裡考察學習,教授與工匠一起探討切磋安岳石刻工藝,校館合作效應凸顯6688体育app。”陳容子說。

  此外,縣文化館還成為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以前安岳石刻手藝人文化水平不高,如今隨著這批高學歷的年輕人才加入,安岳石刻傳承或許又將開啟新的篇章。”陳容子說。

  在縣文化館內,一組白描的安岳石刻圖引起記者的注意:傳統的素色白描裡,工整的墨線細膩圓潤,躍然紙上的尊佛,閉目凝神,威嚴端庄。這些作品出自畫家蘇茂隆之手。

  相較於其他非遺,安岳石刻大多依山而建,人們非親臨難一睹真容。為了讓安岳石刻“飛出”山野,縣文化館決定跨界,和藝術家合作,擴大傳播效果。蘇茂隆就是縣文化館請來的“外援”之一。

  蘇茂隆出生於安岳,笑言自己從小看著佛像長大,並用“出走歸來”四個字總結與安岳石刻的緣分。1979年,年僅15歲的蘇茂隆進入安岳縣文化館當美工,其中就涉及到石刻雕像的畫描。大學畢業后,他再次回到縣文化館工作,直到1993年才離開。其間,他還參與過安岳石刻的普查工作。

  離開安岳后,蘇茂隆曾多次回鄉探望這些石刻,意外發現石刻的面貌起了變化,“安岳石刻大多雕刻於紅砂岩,這種岩石利於雕刻造型,但是卻又容易風化。”他覺得,記錄下此時此刻石刻樣貌,就顯得很重要。

  2017年,在安岳縣文化館的邀約下,他終於等到一個契機——用繪畫藝術定格這些石刻的風華。出走又歸來,安岳石刻不再是一尊尊摩崖造像,而成了一份對故鄉的繾綣情,一份保護文化的責任。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前往安岳的圓覺洞、千湖寺、華蓮洞、茗山寺、臥佛院觀摩寫生。蘇茂隆善於用彩墨,不過對於安岳石刻的創作,他卻返璞歸真,用白描手法,“白描能客觀再現這些造像的神韻,除了藝術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文獻記錄價值。”后來,他從大大小小十萬尊佛像中選取了100尊唐宋時期最有特色的來臨摹,並將其繪於菩提葉上。

  除了和蘇茂隆合作,縣文化館還組織名家大師描繪安岳石刻。1987年—1991年孟英聲、王世貴合作的“安岳石窟寫生畫展”在成都和加拿大展出﹔2012年與四川博物院共同主辦了“涅槃——李耘燕巴蜀石窟繪畫作品展”﹔2018年“對話·匠心——蘇茂隆安岳石刻白描百圖作品展”在成都舉行,同年舉辦“對話·匠心”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名家畫安岳”石刻主題畫展。

  縣文化館還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文藝工作者以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文藝形式宣傳安岳石刻。

  跨界電商也是他們的創新之舉。在今年6月舉行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中,安岳縣文化館和抖音、快手等合作,邀請網紅直播線上帶貨安岳石刻文創產品。(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搜索